焊盤內過孔與傳統過孔:哪個適合您的PCB?
在設計印刷電路板 (PCB) 時,您將面臨的關鍵決策之一是為您的布局選擇正確類型的過孔。過孔對于連接 PCB 的不同層至關重要,但并非所有過孔都是一樣的。那么,焊盤內過孔和傳統過孔有什么區(qū)別,您應該使用哪一種呢?簡而言之,焊盤中孔非常適合空間有限的高密度設計,尤其是細間距元件,而傳統過孔(例如通孔過孔)更適合更簡單、不太緊湊的電路板,其中成本和易于制造是優(yōu)先考慮的。本博客將深入探討焊盤內通孔與通孔通孔、焊盤內通孔與微孔以及焊盤內通孔與盲孔的比較,同時探討何時在PCB設計中使用焊盤內通孔。
過孔是允許 PCB 不同層之間進行電氣連接的小導電路徑。如果沒有過孔,多層板將無法發(fā)揮作用,因為信號和電源無法在層之間傳輸。您選擇的過孔類型會影響電路板的性能、可制造性和成本。無論您是在高速數字電路還是緊湊型物聯網設備上工作,了解每種過孔類型的優(yōu)點和局限性對于成功設計至關重要。
在這篇文章中,我們將探討焊盤內過孔技術并將其與傳統過孔類型進行比較,幫助您為下一個項目做出明智的決定。讓我們首先分解什么是焊盤內過孔和傳統過孔。
焊盤中通孔 (VIP) 是一種設計技術,其中將過孔直接放置在表面貼裝元件的焊盤下方或焊盤內。與放置在元件焊盤外部的傳統過孔不同,焊盤中的過孔無需額外的布線空間,從而實現更緊湊的布局。為了防止焊料在組裝過程中流入過孔,這些過孔通常填充導電或非導電材料,然后電鍍以形成平坦的可焊接表面。
該技術在空間非常寶貴的高密度互連 (HDI) 設計中特別有用。通過將過孔直接放置在元件下方,您可以減小電路板尺寸并通過縮短走線長度來提高信號完整性。然而,由于填充和電鍍過孔涉及額外的工藝,焊盤中的過孔通常具有更高的制造成本。
傳統過孔是指PCB設計中使用的更常規(guī)類型的過孔,包括通孔過孔、盲孔和埋入過孔。這些過孔通常遠離元件焊盤,需要額外的空間來布線。以下是傳統過孔主要類型的快速概述:
通孔通孔:這些過孔穿過整個 PCB,連接頂層和底層以及介于兩者之間的任何內層。它們是最常見和最具成本效益的過孔類型,但占用更多空間。
盲通孔:這些過孔將外層連接到內層,但不會穿過整個電路板。與通孔過孔相比,它們節(jié)省了空間,但制造成本更高。
埋藏過路:這些過孔僅連接內層,在 PCB 的外表面上不可見。它們是HDI設計的理想選擇,但會增加制造的復雜性和成本。
傳統過孔廣泛用于空間限制不是主要問題的設計,并且成本效益生產是優(yōu)先事項。
在比較焊盤內通孔與通孔時,主要區(qū)別在于放置和應用。通孔過孔穿過整個 PCB 并放置在元件焊盤外部,通常需要額外的走線才能連接到焊盤。這可能會增加電路板的整體尺寸,并可能由于走線長度較長而引入信號完整性問題。
相比之下,焊盤中過孔將過孔直接放置在元件焊盤下方,從而節(jié)省空間并縮短走線長度。例如,在具有間距為 0.5 毫米的細間距 BGA(球柵陣列)組件的設計中,使用焊盤中的過孔可以消除狗骨布線(將焊盤連接到附近過孔的小走線)的需要,否則會使布局變得混亂。然而,通孔過孔的制造更簡單、更便宜,因為它們不需要填充或電鍍工藝。典型的通孔過孔直徑可能為 0.3 毫米至 0.5 毫米,而焊盤內過孔設計通常使用較小的直徑(約 0.2 毫米)來安裝焊盤區(qū)域。
在性能方面,焊盤內過孔可以減少寄生電感并提高信號完整性,特別是在必須最小化信號延遲的高速設計中。例如,較短的連接路徑可以將信號傳播延遲減少幾皮秒,這對于以 1 GHz 以上速度運行的 DDR 內存接口等應用至關重要。
現在,讓我們看看焊盤內通孔與微孔。微孔是一種小過孔,直徑通常小于 0.15 毫米,通常使用激光鉆孔。微孔通常用于HDI設計中連接相鄰層,它們可以是盲孔(將外層連接到內層)或埋入式(僅連接內層)。雖然焊盤中的過孔可以使用微孔,但并非所有微孔都放置在焊盤中。
主要區(qū)別在于,焊盤中的過孔是指將過孔放置在元件焊盤下方,而微孔是指過孔的尺寸和制造方法。例如,直徑為 0.1 毫米、縱橫比(深度與直徑)為 1:1 的微孔可用于焊盤內通孔設計,以將表層連接到 0.4 毫米間距組件下的內層。然而,微孔也可以放置在狹窄布線區(qū)域的焊盤外部,使其適用于 HDI 板。
焊盤上過孔和微孔都適合緊湊型設計,但焊盤上過孔通常涉及填充和電鍍等額外步驟,與標準微孔相比,這會增加成本。如果您的設計不需要焊盤下方的直接過孔,則在焊盤外使用微孔仍然可以以更低的成本實現高密度布局。
比較焊盤內過孔與盲孔,區(qū)別再次在于位置和用途。盲孔將外層連接到內層,而無需穿過整個電路板。與微孔一樣,盲孔通常用于 HDI 設計中,以節(jié)省空間并減少層數。然而,盲孔通常放置在元件焊盤外部,除非它們是焊盤中孔設計的一部分。
在焊盤內過孔設置中,盲孔可用于將表面焊盤連接到內層的電源或接地層,從而減少電路板底部的過孔占地面積。例如,在 6 層 PCB 中,盲孔可能僅從第 1 層跨越到第 2 層,深度為 0.2 毫米,從而在下層留出更多布線空間。另一方面,放置在焊盤外部的標準盲通可能具有相同的目的,但需要額外的走線長度,這可能會增加高頻設計(例如,高于 5 GHz)中的信號損耗或串擾。
盲孔通常比通孔過孔更昂貴,但如果不需要填充或電鍍,則比焊盤內通孔成本低。在這些之間進行選擇取決于您的設計是優(yōu)先考慮組件下的空間還是整體層效率。
了解何時使用焊盤內通孔對于優(yōu)化 PCB 設計至關重要。以下是焊盤內過孔技術大放異彩的關鍵場景:
高密度設計:如果您正在使用具有細間距組件的電路板,例如間距低于 0.8 毫米的 BGA 或 QFN,焊盤中孔允許您將焊盤直接放置在焊盤下方,從而節(jié)省寶貴的電路板空間并簡化布線。
有限的表面布線選項:當表面層被元件和走線擁塞時,焊盤中的過孔有助于將連接直接移動到焊盤下方,從而減少對復雜布線模式的需求。
提高信號完整性:在高速設計中,較短的走線長度至關重要。焊盤內通孔最大限度地減少了走線長度,減少了電感和電容等寄生效應。例如,在以 10 Gbps 運行的設計中,使用焊盤內通孔可以更輕松地將電感降至 1 nH 以下。
熱管理:焊盤內通孔還可以通過將導熱墊直接連接到內部銅平面來幫助散熱。填充導電材料的過孔可以更有效地傳遞熱量,將組件溫度保持在安全范圍內(例如,大多數 IC 低于 85°C)。
然而,焊盤內通孔并不總是最佳選擇。如果您的設計有足夠的空間并且不涉及細間距元件或高速信號,那么通孔或盲孔等傳統過孔可能更具成本效益。與標準焊盤工藝相比,焊盤內過孔的額外制造步驟(例如樹脂填充和鍍銅)可能會使生產成本增加 20-30%。
為了幫助您權衡您的選擇,以下是焊盤內過孔的優(yōu)缺點的細分:
節(jié)省 PCB 上的空間,實現更小、更緊湊的設計。
減少走線長度,提高高速應用的信號完整性。
通過消除外部布線的需求來支持細間距組件。
與導電填充材料一起使用時增強散熱效果。
由于灌裝和電鍍等額外工藝導致制造成本更高。
如果過孔未正確填充,則會增加組裝問題的風險,從而導致焊空隙或連接不良。
更復雜的設計規(guī)則,需要仔細規(guī)劃以避免制造缺陷。
為了進行比較,以下是傳統過孔的優(yōu)缺點:
降低制造成本,尤其是通孔。
更簡單的設計和制造過程,降低出錯風險。
適用于廣泛的應用,從簡單到中等復雜的設計。
占用更多空間,這在高密度設計中可能是一個問題。
較長的走線長度會降低高速電路中的信號完整性。
對于細間距元件的靈活性有限,沒有額外的布線復雜性。
如果您決定在 PCB 設計中使用焊盤內通孔,請記住以下實用技巧以確保成功:
盡早與您的制造商合作:由于涉及專門的工藝,并非所有 PCB 制造商都支持焊盤內過孔技術。與制造商討論您的設計要求,以確認功能并避免昂貴的重新設計。
選擇合適的填充材料:根據您的熱和電需求決定是使用導電還是非導電填充。導電填充可改善熱傳遞,但可能會在高頻設計中引入不必要的電容。
優(yōu)化過孔尺寸:使用較小的過孔直徑(例如 0.2 毫米或更?。﹣戆惭b在元件焊盤內,但要確保它們滿足可靠鉆孔和電鍍的縱橫比要求(微孔通常為 1:1)。
組裝計劃:確保過孔正確封蓋或電鍍,以形成用于焊接的平坦表面。填充不良的過孔會導致焊料芯吸,導致接頭薄弱或開路。
在焊盤內過孔和傳統過孔之間進行選擇取決于 PCB 設計的具體需求。如果您正在處理高密度布局、細間距組件或高速信號,焊盤內通孔在節(jié)省空間和性能方面具有顯著優(yōu)勢。然而,對于成本和易于制造更重要的簡單設計,通孔或盲孔等傳統過孔通常是更好的選擇。
通過了解焊盤內通孔、焊盤內通孔、焊盤內通孔、焊盤內通孔與盲孔之間的區(qū)別,以及了解何時使用焊盤內通孔,您可以做出明智的決策,平衡性能、成本和可制造性。無論您是設計緊湊型可穿戴設備還是堅固的工業(yè)控制器,選擇正確的過孔類型都是確保 PCB 滿足其性能目標的關鍵步驟。
技術資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