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層pcb制造有哪些工序?該注意什么?
1. 內(nèi)層制作
工人首先處理核心板:
將覆銅板裁切至設計尺寸
涂覆感光油墨
用紫外光透過底片曝光電路圖案
顯影液溶解未曝光區(qū)域的油墨
酸性蝕刻液溶解裸露區(qū)域的銅箔
退膜液清洗殘留油墨
關鍵控制點:蝕刻液溫度需保持在45-50℃,溫差超±2℃將導致線寬偏差≥10%
2. 棕化處理
完成蝕刻的內(nèi)層板進入化學氧化槽:
表面生成褐色氧化銅
增強層壓結合力
普通FR-4板材需控制氧化膜厚在0.3-0.6μm
工人像做三明治一樣疊合板材:
底層覆銅箔
半固化片(PP膠)
已制內(nèi)層
第二層PP膠
頂層覆銅箔
熱壓參數(shù):
溫度升至180℃
壓力加到400psi
保溫保壓90分鐘
常見缺陷:溫度不足時分層風險增加30%
層壓后進入鉆孔環(huán)節(jié):
使用0.2-6.5mm鎢鋼鉆頭
鉆速控制在15萬轉/分
每鉆500孔更換鉆頭
孔位精度要求±0.05mm
成本控制點:每增加1萬個過孔,成本提高120元/㎡
化學沉銅(6步驟):
除膠渣:高錳酸鉀溶液清潔孔壁
微蝕:硫酸-雙氧水活化表面
沉銅:化學鍍沉積0.3μm銅層
電鍍:加厚銅層至20μm
線路鍍:表面銅厚增至35μm
褪膜:清除干膜層
風險警示:孔內(nèi)氣泡會導致90%孔金屬化失效
再次進行:
貼干膜
曝光顯影
圖形電鍍
蝕刻成型
特殊要求:
金手指區(qū)域鍍鎳金
阻焊開窗精度±0.1mm
阻焊工序:
噴涂綠色油墨
局部曝光固化
未曝光區(qū)域化學溶解
表面工藝選型:
普通消費電子用噴錫(成本低)
精密連接器用沉金(厚度0.05μm)
高頻板用沉銀(可焊性提升)
外形加工:
V-cut分板機切割拼板
銑床加工異形邊
電氣測試:
飛針測試(小批量)
針床測試(大批量)
高壓測試(4KV/1秒)
關鍵指標:
線寬誤差≤±10%
孔位偏移≤±0.075mm
絕緣電阻≥100MΩ
四層PCB的制造是材料科學與精密工程的融合。其中三大工序最需關注:蝕刻環(huán)節(jié)關系電路精度,層壓工藝決定結構壽命,孔金屬化質(zhì)量影響整體電氣性能。未來趨勢指向激光直接成孔與自動化檢測,進一步提升良率與效率。
技術資料